您当前的位置:
【专栏】生态河湖研究前沿——从“承包商”到“红袖章”的转身,“东钱湖纠察”任红星专访
时间:2020-07-29

生态河湖研究前沿.gif

近期,“生态河湖”公众号推出“生态河湖研究前沿”专栏,每周特邀生态河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撰稿,对其研究方向做简短介绍,阐述该研究方向的重要性、目前进展,以及未来该方向上值得关注问题。这个专栏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示中国学者在生态河湖相关领域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另一方面是为政府、企业以及正在寻找自己研究方向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导读

2020年7月  第八期

学者简介

研究方向及意义

目前研究进展

未来研究关注重点




学者简介



任红星,农艺师,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现任宁波天韵生态产业集团 董事长、中国疏浚协会水利分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长三角生态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实验室副议事长、浙江省生态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等职。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取得国家专利30余项,完成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多项。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和浙江省水生态治理的领军人物,中国城市河道水质养护(PPP)模式创始发起人,国家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宁波)主要项目负责人,国家良好湖泊保护东钱湖项目实施主体负责人,被人民网赞誉于“浙江省民间治水第一人”。



研究方向及意义


以河湖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水体及底栖生境修复、水生生物操纵、强化湿地构建、生态评价模型构建为手段,以修复水域生态、提升水体自净化能力为目标,以水系、流域为尺度,进行干流水系为主,辐射支流,改善全域的河湖健康生态系统构建。创建包含前期调查、生境打造、食物网构建、跟踪反馈、日常管护、应急处理为一体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运维服务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由于河湖长期受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诸多污染,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建设等较多人为干扰,河湖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群受到了严重破坏。生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较低导致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完善,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差、稳定性差,进而导致水质波动大、水华频发、底泥上浮等问题突出。通过实施流域健康生态系统构建,可以克服当前河湖水环境治理或水质养护工作治理尺度过小、局限性较大的弊端,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断头河、小支流等重污染水体向主干河道和流域水系的整体性及生态系统的连续性转变。



目前研究进展



1、成功开发了河湖沉水植被人工引导自然扩繁全套技术。通过透明度提升、水位调控、人工接种、鱼类阻隔等措施和手段,营造沉水植被自然恢复的条件,引导和促进沉水植被自然扩繁,改善河湖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固着河湖底泥,控制内源污染释放。

image.png

2、研究并实施了适合河湖水文特征的岸线生态缓冲带技术。在污染严重的沿线滨水带,通过河湖清淤疏浚底泥固化与无害化技术集成,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就地利用构建浅滩型人工湿地,结合河湖水文特征,在最低阻滞影响要求下,构建生态缓冲带,控制、削减沿岸带污染,人工构建和修复生境多样性。

image.png

3、系统研究生态净水渔业技术,优化渔业结构。围绕“以渔治水,以渔养水”这一目标,制定科学的增殖、放流、渔业捕捞等渔业生产管理方案和技术标准,严格禁渔区、禁渔期管理,结合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情况确定最大捕捞量,同时结合休闲渔业开发和退渔工作,取缔无序养殖、捕捞,为渔业管理与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动力和长效性。

image.png




未来研究关注重点



河湖健康生态系统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抗干扰能力是今后关注的重点。其中将重点研究生态风险预警与防控、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水环境问题应急机制、水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等技术与机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