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5个国家的海绵城市经验总结
时间:2020-10-15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01——

  英国:源头入手 一举两用

image.png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提升伦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两大问题。


当前英国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在家中设置1000升至7500升的储水罐,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


同时,英国也在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当前大伦敦区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园内主体建筑和林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回收雨水和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这一占地225公顷的公园灌溉用水完全来自于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此外,公园还将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给周边居民,使周边街区用水量较其他类似街区下降了40%。



02——

法国:形态不一 提升循环


image.png

法国作为现代城市雏形起源国之一,其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特色,形态不一。


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其水循环系统堪称世界范围内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年,著名设计师奥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国人誉为“最无争议”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环系统。奥斯曼的设计灵感源自于人体内部的水循环。他认为,城市的排水管道如同人体的血管,应潜埋在都市地表以下的各处,以便及时吸收地表渗水。城市的排污系统则如同人体排毒,应当沿管道排出城镇,而不是直接倾泻于巴黎的塞纳河内。


另一座法国著名城市里昂的水循环处理则是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环并不过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数个社区区域内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势的特点,让雨水通过精密设计的水渠流入这些低洼地域。里昂市中心的中央公园便建立在一片低洼地中。当地建筑设计师在建造该公园时,特意留出了一个容量为870立方米的储水池。



「案例——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


image.png

马恩河畔莱佩尔勒市重新思考了与河流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一个主要的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问题。


该项目的目标在于让人们重新记起河岸,让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回归马恩河岸,焕发河岸的活力,弱化水与城市的界限。


混凝土防护转变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滥,扩大环境功能。


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观(阴凉、植被、适宜的地表、照明设备、装置),人们就会被水景吸引,开始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03

  德国: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


image.png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近年来,德国开始广泛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另外他们还在探索其他方法:在城市市中心建设面积巨大的城市公园;鼓励市民参与建设“绿色屋顶”,专家评估认为,屋顶绿化工作如果能达到一定密度,未来至少可以留住60%的降雨。



「案例——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


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


image.png

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该设计建造于曾经的铁路院落场地之内。

image.png

image.png

富有年代感、多功能的座椅唤起了人们对于铁路轨道枕木的记忆,而旧的铁路轨道则被镶嵌于地面铺装之中。一片明快的樱花树林提供了充足的树荫,渗透式种植池之中育有多年生植物和观赏草类,形成鲜艳、柔美的花草景观。100%的硬质景观材料均来自旧的铁路院落场地回收利用的优质材料。

image.png

因此,不论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还是建造材料的来源方面,这一新型、清洁的现代化广场设计都与具有历史意义的海关大厦建筑形式相互映衬。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04——

  新加坡: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


image.png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


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



「案例——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image.png

占地面积50公顷的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在发挥新加坡作为推动全球可持续领导者角色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公顷面积的中央核心区–裕廊生态园被设计为园区肺部和心脏,于2014年6月1日建成开幕。它坐落在清洁科技园区的中心区域,与南洋理工大学毗邻。

image.png

image.png

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裕廊生态园由森林之峰、野生走廊、淡水沼泽森林与溪流山谷四大主题区块组成,有效地保留了当地原有的此生森林。其中,淡水沼泽森林能够收集65%的雨水径流,过滤、净化,用作如厕冲刷、植物灌溉以及室外冲洗之用。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成为了最直观的数据,监测到15种新的蝴蝶品种在此落地。生态自然的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同时此绿色的生态园区也为园区内的工作人员及邻近居民、到访者提供了一个休息、亲近自然的优美环境,能够有效地吸引研究和开发洁净新科技企业的入驻。

image.png

image.png

清洁科技园区内,建筑物将被组织成为城市群,为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活动提供可能。


这些建筑群形成了大面积公园/森林内的一个个“口袋”,每一个建筑将有一面面向城市,而另一面则面向绿色、生态的大自然和森林。


基于整体的设计方式,5公顷的裕廊生态园中央核心区规划充分尊重大自然,不仅保留、而且在它所有不同的功能和层面上理解从而尊重自然和场地内独特的自然特征。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一系列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植物以及动物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场地的原始状态被清晰解读。


这些层面信息的集成显示了在山谷地势较低的沼泽之地开发淡水湿地森林的潜力。


从历史上看,裕廊镇曾拥有更大面积的此类型的生态栖息地。

image.png

image.png

多年来,尽管它们当中的许多已经被移除,且并不确定清洁科技园区场地构成其中之一,不过一些淡水沼泽树种已被确定在场地之内存在,并被证明适合在该场地内生长。


现有的生态栖息地,包括草地、林地和泥炭沼泽区都被尽可能地保留。

image.png

现存的野生动物物种被记录,通过增加的植被种植,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将场地与更大范围的周边环境相连,特别是跨越南洋大道的北部森林区域,自然野生动物廊道功能被增强。


同样,自然地形会被尽可能多地加以保留,并与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的“活跃、美观、洁净”(Active,Beautiful,Clean)水域方案理念相呼应。


该ABC水域方案将被实施,以支持场地内现有的水文流动。生态洼地将净化雨水,并将之从路边排水渠道引流至中央核心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