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圩田专题研究系列 筑堤、开垦和定居 —— 宁绍圩田景观分析(一)
时间:2020-10-21

前言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000 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干预过程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了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源于水利与为土地使用相结合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从这三个方面对宁绍平原圩田景观加以论述。这对于了解我国滨海地区的圩田景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巍


1
圩田景观综述


image.png

圩田是通过筑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它将沼泽湿地等自然景观通过一系列农业及水利手段进行逐步转化,使之成为高产和宜居的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叠加,具有水文流域、空间地域和社会组织的复合结构。



image.png

《农书》中的圩田:水文流域单元、空间地域单元、社会组织单元

圩田景观可以理解为层状体系的叠加,底层是反映出地质塑造过程的自然系统,中间层是源于自然形式并与土地使用相结合的农业系统;最上面的是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这一系统由下而上堆积形成,每一层都为后来一层提供一个空间上的背景环境。

image.png

中国的圩田景观分布

圩田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小平原等区域。这些水利田开发程度不同,当地的称呼也不同, 但它们都具有筑堤围田的特征,故统称“圩田”。圩田景观是我国具有强烈地域特征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乡土景观类型。

image.png

江汉平原的圩田

image.png

巢湖流域的圩田、苏南平原的圩田

image.png

滨海小平原的圩田

image.png

杭嘉湖的桑基鱼塘


因地理环境、经济导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各地的圩田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江汉平原、巢湖流域、苏南平原的圩田景观,景观面貌就差异非常大,杭嘉湖的桑基鱼塘、滨海小平原的圩田景观,因为不同的耕作方式导致的水土比例差异,景观的差异也很大。



2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的演变动力



1

宁绍平原海岸线的历史演变


image.png


宁绍平原范围

宁绍平原约有4800km2,圩田是其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它是我国圩田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也是历史时期景观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之一。在约2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人们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富饶的圩田景观。

image.png


宁绍平原民国初期圩田平面总图

宁绍平原的圩田开垦由西部的绍兴逐渐扩散到东部的宁波,由南部山麓冲积扇地区推向北部的滨海沿线。西部的绍兴平原约在2世纪开始了大规模的圩田开垦,到5世纪绍兴平原的富饶程度已经比肩北方传统农耕发达地区。8世纪的宁绍分治后,宁波平原展开了系统性的圩田开垦。到13世纪,宁绍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垦完成。17世纪以后的300年内,由于钱塘江河口的变化以及滨海沿线的沙土淤积,圩田开垦通过完善海塘-闸堰-运河体系得以进一步北进。 通过约二千年的开垦建设,将《禹贡》中评价为下下等的贫瘠荒芜土地转化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膏腴之地。

image.png


历史时期杭州湾岸线变迁:土地面积的扩大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来源于水的自然过程和人工干预的相互叠加,河流与海洋涌潮是宁绍地区主要的自然景观塑造力量。整体而言,宁绍地区呈现出山-原-海的阶状地形,6千年前,宁绍平原的大部分是浅海,伴随着海水后退,自南向北逐渐沉积而成今日的宁绍平原。4世纪,宁绍平原的雏形基本形成,东部地区海岸线进退时有反复,但总体而言,从4世纪到现代,岸线外退高达约15km。15世纪后,通过潮汐搬运和沉淀,西部形成南沙半岛,并得以快速膨胀。1500年来,宁绍地区因岸线外拓增加的土地约有2000km2。因此,宁绍平原岸线的外拓以及相关的湖相沉积是其圩田景观形成的自然基础。


2

宁绍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

image.png

明三江所

image.png

明临山卫

image.png

明 宁绍海防图

绍兴对耕地的渴望是圩田开垦的巨大动力。7世纪宁绍地区人口约有12万,到了14世纪,便已超过百万,记载1787年仅宁波鄞县便已有人口60万。有两个时期的城市化值得注意,一是11-12世纪移民潮引发的城市化,宁绍地区成为京畿重地,圩田开垦加速,宁绍地区最大的一批湖泊例如夏盖湖、广德湖、鉴湖等都在这一时期被围垦。另一时期是14世纪,明初实行的海防卫所制度,使得宁绍地区形成庞大严密的军事城堡体系,大多位于海塘沿线,由于实行的是屯军制,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戊边士兵与随军家属,快速推动了宁绍地区滨海沿线的圩田开垦,使得滨海大片老沙土地得以开垦,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湖泊被围垦。因此,这两个时期是宁绍地区自然景观变化的剧烈期。




3

水利技术的提升


水利技术的提升:海塘

image.png

浙海塘图(1775年)

image.png

 海塘系统

水利技术的进步是圩田开垦的重要保障,突出表现在筑塘、建闸和水位控制等方面,宁绍平原到10世纪时,这些技术手段已经相当成熟,相关的技术和工具甚至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中期。宁绍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挖人工运河和修筑堤坝的地区之一,早在2000年前便有人工运河和堤塘工程。9世纪的鄞县它山堰表明了大型堰坝技术的成熟,东部地区约在11世纪便形成了主海塘、备海塘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海塘体系。


水利技术的提升:水闸、水车、平水

image.png

跨海大闸103m(1573年)

image.png

宁波宝丰碶(1878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