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视点 | 建设幸福河湖 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时间:2020-05-20


幸福河湖要满足人的生态安全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民生福祉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进而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这既是幸福河湖深刻内涵的系统表述,也是幸福河湖建设所应坚持的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此为标志,幸福河湖成为江河治理的航标。

幸福概念本身具有丰富内涵,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有诸多表述,究其核心要义,当如哲学家康德所言:“幸福是我们一切偏好(Neigung)的满足。”基于此,幸福河湖要满足人的需求,实现造福于民的目的。人的需求是全面的,幸福河湖要满足人的生态安全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民生福祉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进而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这既是幸福河湖深刻内涵的系统表述,也是幸福河湖建设所应坚持的方向指引。

幸福河湖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从生命个体来说,水是新陈代谢的必需介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活动,即使是极其耐旱的沙漠植物也需要借助强大的根系汲取微量的地下水分。人体组成的70%是水分,水广泛存在于骨骼、血液、肌肉之中,在人体内发挥输送营养、溶解物质、调节体液、催化反应等生理功能。从生态系统来说,水是滋养万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越是丰富,该生物组织层次的营养结构以及食物网也就越复杂,其抵抗非正常外力干扰的能力及稳定力、恢复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好。由此可见,由水汇集而成的河湖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具有净化环境、保持水土以及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价值,发挥着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QQ截图20200520144921.jpg 

 广西蒙山长坪水韵瑶寨

生态安全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表现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失衡的恶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提高,“生态安全”从写入政府文件到纳入法律规范,地位不断得到重视和提升。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包括生态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体系。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文明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从而形成涵盖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的生态文明体系。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河湖建设应当首先维持自身的健康稳定状态,从而为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发挥基础性的内在价值。

幸福河湖托底经济健康发展自古以来,河湖水系与经济发展,乃至文明的诞生和繁荣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的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以及古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都发轫于河流,因而也被称为大河文明。长江是全球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此为基础的长江经济带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与河流相连的湖泊同样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基底,被称为“美洲地中海”的北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淡水资源,极大促进湖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包含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多伦多以及蒙特利尔等在内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综合而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河湖水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河湖水系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经济发展离不开运输,尤其是大宗农业和工业产品。凭借天然河道形成的水路运输系统具有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等优势,能够有效加强沿线沿岸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强化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其二,河湖水系为农业渔业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水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灌溉,没有灌溉农业就难以健康发展,同时河流冲击作用形成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优质水域是发展渔业的天然养殖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水既是工业生产的直接原料,也是产品处理、设备冷却、附属使用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三,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水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与不同地形结合可以形成瀑布、山涧、湿地等奇特景观,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绿色经济。

QQ截图20200520145131.jpg

宁波余姚江两岸/谢耀荣

  幸福河湖增进普惠民生福祉民生福祉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与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治理、就业、教育、医疗等息息相关,增进民生福祉被认为是各个国家政策制定和政府行为的首要目标。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民生福祉与经济增长的平衡互进:2018年可持续经济发展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间的福祉指数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收入、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影响民生福祉的环境维度等将会越来越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福祉的重要特点在于“普惠”,它是大自然对所有人的慷慨馈赠,与教育、医疗等受时空条件影响的福祉不同,生态环境是所有人无时无刻都需要的民生福祉。

 QQ截图20200520145236.jpg

福建莆田市赛龙舟比赛/蔡昊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是一些河流、湖泊的局部污染问题仍然存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轻度污染,海河和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全国监测水质的111个重要湖泊中,劣Ⅴ类水质的占8.1%。

由此看来,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湖建设仍需赓续前行,必须要以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目标指向,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江河治理的最高标准,在不断推进碧水保卫战和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幸福河湖承载深厚文化底蕴文化是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文化生成于实践活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发展文化,实践的主体是人,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从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到涵养深厚的长江文化,每一条河流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气质,深刻激发了人类的审美情怀和思想共鸣,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QQ截图20200520145320.jpg

九曲黄河第一湾

幸福河湖作为河湖治理的航标指向,理应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如前文所说,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河流本身是自然存在物,人们在接触、利用、治理、保护、欣赏河湖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对河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丰富的河湖文化,易言之,河湖文化是建设幸福河湖实践过程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河湖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能够为推进河湖治理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文化特质的传承和挖掘,既要传承源远流长积淀而来的传统文化,也要挖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文化,努力建设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河湖,为实现人水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幸福河湖蕴涵人水共生伦理

人类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是需要,建设幸福河湖源于人们的生态安全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民生增长需要以及文化享受需要,我们可以统称为“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哲学伦理高度讲,即追求人水共生的伦理需要。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具有同一性,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依赖关系,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人赋予需要以社会属性。例如进食,人类祖先与动物都有进食以摄取能量的机能,但随着人类演化和社会发展,人类开始注重营养搭配和膳食均衡,开始在不同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因而进食的需要开始体现社会属性和道德关系。

就建设幸福河湖而言,除生态安全需要以外,经济需要、民生需要、文化需要业已体现人类社会属性,但这并非理想状态,因为经济的、民生的、文化的需求是单向的,是水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唯有双向互动下的人水共生状态才是人类最终的伦理诉求。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水为伴,时至今日,人水关系正重新走向和谐,但不是逐水而居的原始共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水和谐共生。需要指出的是,人水共生的“人”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是全人类,它不仅反映了整个人类的共同伦理诉求,而且蕴含了推动全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刊于《中国水利》2020年第6期

作者/赵建军,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