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亮点模式(截至2020年8月31日)
时间:2020-10-13

1.实施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推动重点产废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绍兴的产业结构是以传统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行业为主导,受限于行业特点,近年来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市委、市政府抢抓省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机遇,加快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制造升级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实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实施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 

  在集聚提升中,始终坚持“搬迁不是简单平移,搬迁过程即是提升过程”的指导理念,做到集聚与技改、集聚与投入、集聚与提档“三结合”,突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全力推动印染化工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34家印染企业组成的五个组团已全部签约落户并开工建设,余下13家也选择兼并重组、转型发展和征收退出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化工企业依据专业机构评估、企业实际产能和国家新石化规相关要求全部制订了“一企一策”,明确了提升路径,21家企业也于7月28日全部签订了落户协议。

  此次跨区域集聚提升后,预计可腾退印染化工企业用地6000余亩,减少日污水排放量13.6万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高端”的现代产业集群,合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集群制造高地。

  2019年,全市印染、化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3.7%、17.2%。今年1-6月,虽受疫情影响,但印染、化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仍保持正增长,尤其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体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创新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直通车”模式

  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承担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通过提前摸排小微企业危废产生情况,建立小微企业分布一张图,以乡镇街道为网格进行集中签约,由危废经营单位上门服务指导规范化贮存,每月提前申报统计,定时、定点、定线精准清运,第一时间实施无害化处置。该模式既解决了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贮存不规范,拉运不及时,处置成本高等难题,又便于政府部门监管,提高了危废收运处置效率,更具有危废服务指导及时,处置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势。目前上虞区已将270余家小微企业纳入收运体系,每年收运处置危险废物达1700余吨,小微企业收运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3.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打造生态环境绿色屏障

  我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于诸暨市率先启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为参保的20家企业共排查环境风险隐患点150余个,缴纳保费92.96万元,保险金额达到1.35亿元,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年以来,越城区在充分调研前期环责险试点工作经验和困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探索通过“保险+信用+监管”三方联动模式,以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为切入口,以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为核心,采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等级等方法评估企业环境风险,为辖区内环境高风险企业提供环境污染事故保险服务。同时,保险机构、环境监管部门和企业联动打造“保险保障+信用评价+平台监管”的业务模式,形成涉废企业一体化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将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降至最低。到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将全面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4.创新技术,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绿色循环发展

  绍兴凤登环保有限公司通过近两年技术创新,投入 3 亿元,成功研发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高浓度废液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装置项目”。技术创新“另辟蹊径”。以高热值、高能量工业废物来替代所需要的反应物煤炭作为燃料。其创新点在于实现废水代替水,可磨固体危废代替煤的绿色循环发展,达到固废、液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可使煤能源消耗降低 50%左右,危废资源化达 95%以上。危废精细化处置,适用于重金属含量低或不含重金属的有机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并实现其中碳、氢、氧元素的高值化利用,尤其适合高浓度有机废液等危险废物在一定情况条件下资源化无害化的安全处置。经济效益“独树一帜”。凤登环保发明的技术已列入环保部《2017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该技术具有运营时间长、技术成本更低、连续稳定处置等显著优势。 生态保护“意义非凡”。一是尾气资源化利用,该技术对有机类危险废物处置后,所产生的气体作为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气,无尾气产生。二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既降低了煤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使用工业废液代替水,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5.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医疗废物和医疗机构可回收物监管

  试点建设期间,我市建成绍兴市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并覆盖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血站。拉高标杆,推进工作扎实落实。 目前全市30家二级医疗机构、103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疾控中心、血站、民营医院等207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生、收集数据已经实时上传医废智慧监管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各医疗卫生机构也可实时查看本单位医疗废物产生、上传数据,并可根据预警信息及时查看、调阅。同时,大力推动医疗废物中可回收物回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台账,确保应收尽收、账实相符,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率超过达到99%,超过试点建设目标要求。

  6.全面启动“家庭医废”处理试点工作

  越城区启动“家庭医废”处理试点,打通医废处理“最后一公里”。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区首家“家庭医废”回收试点单位,四项措施正式启动了“回收家庭医废”工作。一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全面动员社区干部、家庭责任医生,通过知识讲解、发放宣传图册、社区宣传窗、大屏幕滚动宣传等方式做好宣传,营造试点氛围。二是落实家庭医生责任制。各社区责任医师对本辖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整理居家胰岛素注射治疗、测血糖患者名单。各家庭责任医师根据名单发放一次性利器盒,并指导患者正确放置医疗废物,过期利器盒上交家庭责任医生,再发放新盒。三是推行积分兑换制。增设家庭医疗废弃物回收管理项目,家庭医废以旧换新,变废为宝,回收兑积分,积分换健康,增加回收率。四是家庭医废回收纳入智能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家庭固废回收二维码,专门开设回收通道便于集中管理。

  7.全面启动土壤污染修复土工程

  为解决传统土壤修复模式存在的临时场地建设标准不高、修复后土壤消纳出路困难、分散治理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绍兴市抓住“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契机,全面启动绍兴市污染土壤修复中心(越路环保)建设。该项目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约335亩,投资约4.5亿元,年处理污染土壤能力达50万方。

  主要工艺:污染土壤通过密闭车辆运输至暂存车间进行分类暂存,随后输送至筛分车间进行预处理,根据污染类型分别输送至不同车间进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工艺修复;中轻度有机污染土壤采用常温解析或生物通风工艺修复;重度有机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工艺修复。修复后合格土壤通过配套设施,生产各类陶粒和自保温砌块等,实现无害化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的双重效益。同时,针对各项工艺流程,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本项目具备规模化、规范化、集成化优势,能够实现污染土壤的高标准治理、全流程管控、多途径消纳;有利于加快修复进度,降低修复成本,提升修复质量,减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污染,有效化解传统修复模式的痛点和难点,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的有机统一。

  8.诸暨市攻破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建成绍兴地区首个尾矿综合利用项目

  浙江诸暨七湾矿业有限公司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设计规模40万吨/年。项目购置采砂船、高频旋流器、压滤机、潜水泵、渣浆泵、压榨泵、烘干设备等国产设备,采用干采和水采联合回采的方式,回采的尾矿经旋流分级、浓缩、机械压滤、烘干、检测后作为建筑材料外售。整个工艺流程中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烘干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热源。实现了对现有约100万吨库存尾矿和选矿产生的约3.68万吨/年尾矿的综合、安全利用。按85%的尾砂回采率,综合考虑天气、施工环境等不利因素,计划年回收利用量约25万吨。2020年4月,项目建成并投运,目前运行情况稳定。

  9.突破活性炭资源化利用难题,实现活性炭再生

  诸暨市浙江科超环保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开发协作关系,采用活性炭再生装置及其再生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和活性炭活化生产设备等科学技术进步奖,突破活性炭资源化利用瓶颈,实现活性炭再生。活性炭再生项目设计规模2万吨/年,占地约1.2万平方米,投资约5000万元,主要产品为粉末状、颗粒状和柱状活性炭。再生后的活性炭具有脱色、提纯、除杂、除臭、去异味、载体、净化回收等特性,可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的深度净化,生活、工业水质净化及气相吸附等。至8月底,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始设备调试。

  10.推动农废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殖业生态、经济收益双丰收

  秸秆和畜禽粪污是我市农业废弃物中占比较大两块,去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8.25万亩,可收集量9.87万吨;畜禽粪污产生量179.86万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毛竹、雷竹秸秆砻糠覆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每年农历十月中旬开始利用秸秆覆盖毛竹,可使竹林提前到春节前后出笋,笋价可达30元/斤,提前至12月底最高可达80元/斤,按春笋亩产6000斤计,产值达3.5万/亩,经济效益增加十倍以上。以高湖头村省级毛竹精品园为例,竹园总面积600亩,其中毛竹精品园栽培面积60亩,每亩竹园覆盖所需稻草能全量利用16亩秸秆,60亩精品园能全量利用稻草近1000亩。崇仁镇雷竹栽培共2000多亩,其中坑口村就多达800亩,每年11月到12月份坑口村利用稻草秸秆覆盖雷竹,每亩竹林能全量利用稻草10亩,以10%的竹园采用秸秆-砻糠覆盖技术栽培计,坑口村能全量利用稻草800亩,崇仁镇需稻草2000亩。

  11.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突出源头减量,巩固提升分类覆盖。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以“一分两清三化”,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理乱堆乱放、清理空倒房,公厕洁化、“三线”序化、庭院美化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由各地乡村振兴暨“五星达标、3A争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组织部门会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主管部门牵头开展整治提升行动,提升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典型,如诸暨市枫桥镇三江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智能化考评激励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柯桥区福全街道欣华村实施农户源头自主分类、自主投放模式,村民源头自主投放准确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推进设施建设,提升分类处理能力。推进易腐垃圾处置站点建设和管理。完成了上虞岭南、陈溪、上浦3个省级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348个(含处理农村易腐垃圾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853.8吨。从处理模式上来分,机器成肥处理站94个,沼气厌氧发酵处理站182个,太阳能堆肥处理站72个。今年新建21个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项目中,新昌县七星街道杨梅山村处置站于2月上旬竣工,已投入正常使用;新昌县儒岙镇新合村、小将镇巧英湖村和沃洲镇处置站基本完成建设。

  创新监管手段,推进智能分类模式。试点推进智能分类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一户一卡、扫码积分、量化称重、在线监控等方法,如诸暨市创新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全链条”监管平台,探索智能分类模式,试点覆盖10个村,以收运、易腐垃圾处置终端数据为基础,建立源头环节农户分类质量排名体系,收运环节量化分析体系,处置环节在线监测分析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管能力;又如上虞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心安装监控设施,通过信息化管理严格控制非生活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成立全省首个规模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村、学校等133名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进村入户宣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理念,举办宣讲团培训活动,统一设计讲课流程,梳理分类知识,对宣讲团成员进行示范培训。

相关内容